top_icon2weixin.png 微信 rfbwexinewm.jpg head-wb.png 微博      无障碍版      简体   |   繁体 长者模式
背景图
IE版本小于9,为了不影响您的浏览效果,请升级IE版本! x
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国防动员知识

加快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步伐

来源:解放军报 发布时间:2023-05-29 10:11

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更多“具有深厚科学素养、长期奋战在科研第一线,视野开阔,前瞻性判断力、跨学科理解能力、大兵团作战组织领导能力强的科学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长远眼光,有意识地发现和培养更多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形成战略科学家成长梯队。”新时代新征程使命光荣、任务艰巨,只有顺应潮流、主动作为,下大气力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才能为伟大事业提供坚强人才支撑。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必须注重培育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要鼓励人才深怀爱国之心、砥砺报国之志,主动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责任。回望历史,钱学森、邓稼先、于敏等老一辈科学家,立下为国奉献的铿锵誓言,埋头苦干、奋发图强、团结协作、集智攻关,彰显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创造了载入史册的非凡成就。新时代广大科技工作者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心怀“国之大者”,在融入“大我”中成就“小我”,在“无我”境界中追求无私无畏的担当。要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潜心研究、甘为人梯、奖掖后学,不为名利所缚,不被金钱所役,苦干惊天动地事、甘做隐姓埋名人,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为国分忧、为国解难、为国尽责。

“君子不器,不以一能而盈诸身。”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需要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路径。俗话说得好:“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复合型人才首先需要打好坚实的学科基础,巩固基本学科素养。实践证明,第一学科基础越牢固,跨学科所带来的知识结构、技能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延伸就会越宽广,由专业交叉创造出的新思想、新方法、新技术与新成果就会越丰富。敢于跨界,方能跨越。掌握宽厚的学科基础后,还要拓展人才多学科研究视野,努力从“一招鲜”升级为“招招硬”。高校要积极探索交叉学科门类下一级学科建设,培养学生通过多学科理论和方法的交叉融合掌握新知识、研究新现象、解决新问题。职业教育要强化“一专多能、一岗多通、一才多用”培育机制:一方面,实施“1+N”能力建设,在精通本专业的基础上,实现多技能互补,进行多岗位、多专业交叉训练和协同合练;另一方面,实施“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方式,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把职业素养融入到学生培养过程中。通过建立健全学业鉴定、技能考核、跨专业能力、素养积分等多元化评价系统,提高人才培养效能。

唯有取长补短,方能融合发展。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离不开产学研深度融合这一有效手段。要将产业的发展需要、高校的人才培养、科研机构的技术突破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协同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新格局。注重“以产带学”,实施产教融合工程,深化校企合作模式,实现设备、技术、信息、人才等资源共享,建立从教学、科研、师资培养到实习实训的全方位合作机制,以多元化手段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注重“以学促研”,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学术资源,围绕未来产业发展趋势,不断推出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创新性、综合性的技术路线,让学生带着问题到实验室、科研院所和企业生产一线加强历练,提高攻关技术难题的综合素养。注重“以研促训”,面向企业和高校共享开放大型科研基础设施,为人才开展创新活动提供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热情。

“得人之要,必广其途以储之。”只有广其视听,广开贤路,才能做到野无遗贤、人尽其才。要加强顶层设计,把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宏观指导与统筹协调,突出政治引领和思想建设,搭建以人才发展为中心的人才管理架构,强化人才能力建设措施,推动相关政策落实。要制订开放灵活的人才政策,建立有利于汇聚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选人用人机制。精准引进高科技产业急需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构建高效的招才引智、进阶提升的长效机制,通过畅通人才流动渠道、创新选人用人模式来“聚人才”。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人才使用机制,允许试错、宽容失败。努力为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在交叉领域迎接挑战、急难险重攻关任务中大胆“用人才”。健全“励人才”的相关机制,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对待急需紧缺的特殊人才,要有特殊政策,不要求全责备,不要论资排辈,不要都用一把尺子衡量,让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英雄有用武之地,特别是对于青年骨干要建立破格提拔的机制。要深化科研经费管理改革,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强化绩效优先理念、完善绩效评估机制,切实以“政治上有荣誉、社会上受尊重、经济上得实惠、生活上有保障”等政策激励和制度保障来“留人才”。通过多措并举,优化整合人才计划,让人才静心做学问、搞研究,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实现“让事业激励人才,让人才成就事业”的美好愿景。

(作者:刘 巍  单位:中共辽宁省委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附件:
主办单位:天津市国防动员办公室      承办单位:天津市国动办机关党办
版权所有:本站所有版权归天津市国防动员办公室所有    通讯地址:天津市东丽区昆带山路3号
邮政编码:300162      联系电话:02224698751
网站标示码:1200000016 津ICP备:19000982号-2 公安 津公安网备案12011002025017号
主办单位:天津市国防动员办公室   承办单位:天津市国动办机关党办
版权所有:本站所有版权归天津市国防动员办公室所有   通讯地址:天津市东丽区昆带山路3号
邮政编码:300162   联系电话:02224698751
网站标示码:1200000016 津ICP备:19000982号-2 公安 津公安网备案12011002025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