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通过冷战后首个公民防御计划,杞人忧天还是防患未然?
近期,德国政府通过了21年来第一个《公民防御计划》,其中建议公民在家储备可使用十天左右的食物和水等生活物资,以防止“全国性重大危机”发生时各类应急服务可能受到的严重干扰。
鉴于此前德国恐怖袭击频发,德国政府此举普遍被视为应对恐怖活动升温的一项重要举措。尽管现实威胁确实存在,仍有不少德国民众不以为意,甚至在社交网络吐槽近期超市可能会有大抢购。众所周知,德国人一向以严谨认真著称,为何会出现这种“杞人忧天”的举动?
在德国,并非只有普通民众对此计划表示不解,议会中也有部分议员认为此举是危言耸听,会引发不必要的恐慌。不过就目前来看,尽管有部分公民不理解这项计划,德国社会并未出现恐慌状况,舆论甚至普遍以调侃和戏谑的态度看待此事。比如一家德国报纸在对此进行报道时,虽然标题为《世界末日》,使用的新闻配图却是一只憨态可掬的仓鼠,丝毫没有末日临头的紧张感。
事实上, “全国性重大危机”并不是突然出现的新概念,德国法律中明确规定冷战时期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所建造的地下防御设施在冷战后不得改建或填埋,以备未来可能发生的世界大战之用。 事实上,直到1995年德国才放松公民防御政策,并且开始抛售冷战时期的一些战争储备,如防化设备、军服、战略储备钢铁和燃料等。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很多国家在冷战结束后将防空洞和地下掩体变成了地下商城或者其他娱乐设施。
由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恐怖袭击和网络袭击等新的威胁开始出现,德国于四年前开始重新拟定《公民防御计划》。不仅如此,德国政府现今仍在许多秘密地点储存有食品和药品,并会定期检查和更新,在国家出现重大灾难和危机时可以随时启用凭票供应机制……可见,这次新计划公布并不单纯针对恐怖袭击增加,而是一项深思熟虑且历史颇为悠久的政策体现。
民事防护的历史源流
其实,“公民防御”并非德国特有,民事防护(Civil Defence或Defense)的概念在国际上早已有之,国内则一般简称为民防。
民防概念起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前,军事理论就已经发展出总体战的概念,也就是说,战争不再是军队之间的斗争,而是两个国家整体实力的较量。因此,在战争中摧毁对方战争潜力成为交战双方的首要目标,而战争潜力包括但不限于军事单位。在总体战思想的指导下,工业生产能力、科研能力和军民动员能力,都决定着战争的胜负。第一次世界大战是首次践行总体战思想的大规模战争,因此民用目标如工厂、政府机关和主要城市,均成为双方重点攻击的目标。交战双方希望通过持续攻击,来削弱对方工业潜力进而获得战争胜利。
战后,为了研究如何在空袭发生前和发生时保护无辜民众,英国于1924年成立了空袭预防委员会(Air Raid Precautions Committee,ARP),该部门隶属内政部。ARP的主要具体职能除了空袭预警之外,还包括救援、急救、消防和紧急情况下的协管工作,甚至还包括了针对民众的基础应灾培训和避难所、食品中心等服务设施的管理工作,覆盖领域相当齐全,可以看作最早的组织性民防工作。随后,西方国家开始建立类似机构,以应对大规模战争和自然灾害。
(摘自:澎湃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