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防灾减灾势态及进展
一、自然灾害是严重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由于我国正处于地球上环太平洋及北半球中纬度两大灾害交叉区,是世界上自然灾害频繁而损失最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在全世界拥有得上百种自然灾害中,除活火山之外,几乎所有的各种自然灾害我国都有,而且十分严重。在诸多的灾害中,直接危害最大且损失严重的,以洪涝、干旱、地震和台风-风暴潮等较为突出,它们也是政府和灾区大众最为关注的大灾。
从1989年至2001年间近13年的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各种自然灾害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平均高达1.669亿元,相当于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3.3%。也就是说全国人民努力奋斗取得的GNP高速增长值中,有1/2到1/4的增长值被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损失夺走了。1998年世纪大水灾,致使本年灾害损失高达3.007亿元,接近平均值的2倍。而1991年长江、淮河大水灾,又造成该年损失/GNP高达5.6%,是平均值的1.7倍。就我国灾害损失/GNP比值而言,也是十分高的,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0倍之巨。自然灾害是严重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因此,努力减轻灾害损失,对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可持续发展都有重大意义。
二、防灾减灾势态及进展
随着社会发展及不同灾害突现与根治或预报、减灾的需要,水利部、农业部、林业部、地震局、海洋局、气象局等陆续建立、形成了各自一套与国际接轨的、较为先进的防止或减轻相应灾害的系统,每个系统都在各自相关灾种防灾减灾工作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1990年—2000年,全球开展的“国际减灾十年”,对全球和中国防灾减灾是个巨大的促进和概念更新,建设综合的、高科技的、现代化的防灾减灾体系成为重要目标和任务。中国政府与人民在抗击6次大洪灾、3次大台风、2次大旱灾及一系列其它灾害的实践中,不断地发挥着已有系统与部门的作用。同时,与时俱进的发展着综合高科技的现代化防灾减灾体系,体系包含:1、国家减灾委建设的国家减灾中心及其现代化高科技系统;2、国家减灾委、环保总局及航天总公司建设的国家减灾环境小卫星星座(即“八星计划”);3、国家人防办推进的防灾、防空一体化建设;4、水利部建设的国家防洪抗旱系统;5、地震局建设的国家地震减灾中心;6、中国气象局建设的中国多普勒气象雷达站网(103个站);7、国家海洋局建设的国家海洋监测系统;8、信息产业部建设的中国应急通讯网;9、国土资源部建设的中国地质灾害监测系统;10、民政部建设的国家救灾物资储备系统等。
此外,一系列重大防灾减灾工程的投入与建设,如:三峡水利枢纽、沿海防护林带、京津唐抗震工程建设等,使我国防灾减灾事业与国际同步,跨入了21世纪新时代。
三、国家建成减灾中心
国家减灾中心于1997年11月由国家计委批准,1999年底中心大楼奠基建设,2002年初大楼建成。2002年夏,中央编制委员会正式批准建制及85人名额。至此,国家减灾中心正式启动。
国家减灾中心作为中国国际减灾委员会的技术支撑系统,在综合利用我国现有的防灾减灾系统的基础上,应用现代化高新技术建立起9大技术系统:1、中央灾害信息系统,将与中央十余个部委联网,逐步做到信息共享;2、国家灾情管理系统,将与全国30多个省市联网,逐步做到灾害信息共享;3、灾害信息处理系统,处理各种灾害信息,为预测评估及辅助决策服务;4、灾害预测评估及辅助决策系统,为中央、各部委、各省市重大灾害服务;5、灾害信息综合平台(含综合数据库),为各大系统互连互动服务并提供综合数据库;6、紧急救援系统,一俟重大灾害发生,启动系统为紧急救援工作服务;7、灾害信息发布系统,按不同档次及规定,向不同信息需求者和单位分发灾害信息;8、灾害信息网络系统,确保上述系统网络互连,形成一个资源共享的综合信息管理系统;9、通信系统,将提供中心与中央、各部委、各省市以及灾区的通信信道。
国家减灾中心的主要任务:1、跟踪、分析重大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情况,向中央、国务院、国家减灾委、有关部门及相应省市提供重大自然灾害的灾情预测,快速评估和辅助决策信息服务;2、建立国家综合减灾信息系统,汇集、分析、处理国内外的灾情及减灾信息,实现灾害及减灾信息共享;3、为地方政府开展重大减灾行动,提供重大自然灾害的灾情跟踪分析、灾情预测、快速评估和辅助决策信息服务;4、为民政部及有关部委制定重大自然灾害的紧急救灾预案提供技术服务,为国务院、国家减灾委、有关部门的紧急救灾工作,提供辅助决策意见;5、开展国家的减灾宣传、人员培训、科学研究和成果推广等活动,并开展国际减灾交流与合作;6、协调开展减轻重大自然灾害的综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