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_icon2weixin.png 微信 rfbwexinewm.jpg head-wb.png 微博      无障碍版      简体   |   繁体 长者模式
背景图
IE版本小于9,为了不影响您的浏览效果,请升级IE版本! x
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国防动员知识

国外媒体应对自然灾害报道的五大对策

来源:本网采编 发布时间:2014-05-23 09:02

  地震、海啸、雪灾等自然灾害不时冲击着地球的各个角落,全世界的媒体都在关注和记录着这些灾难以及与灾难抗争的人类。国外媒体在报道自然灾害时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成功经验。总的来说,国外媒体应对灾难报道有五大对策。

   对策一:树立危机意识,建立危机报道机制
  一般来说,灾难事件虽然无法提前预测,但是在媒体内部会有一套完整的应对机制,一旦发生重大突发事件,立即启动,迅速反应,及时策划,做出预案,并且随着事件的进展而不断地跟进策划,随时召开“飞行集会”,后方编辑部宏观调控策划,前方记者挖掘跟进,前后方联动,制订出整体报道方案。后方整合相关的背景资料,直接指挥前方记者的采访;前方记者随时根据后方提供的报道方案以及相关背景,有针对性地开展采访,特别是配合报道方案的宏观指导,重点挖掘现场的微观细节,将报道做深做透。
  灾难发生时,媒体力量调控是危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应对突发事件时,英国有一套既定之规。英国政府非常重视政府各部门和公共服务机构在紧急情况下应对新闻媒体的能力。按英国政府规定,在紧急事故中,有关部门有义务及时、准确地向媒体提供信息,与媒体进行有效合作。英国政府与各电台及电视公司都有协议,若遇严重突发事件,政府有权中断节目,广播有关通告并为公众提供安全指导及有关事故的资料。英国警方还规定,任何事故无论大小,有关部门向传媒联合发布消息的安排措施要到位。各紧急救援部门、地方政府和相关合作机构的新闻官员应经协商后共同发布声明,并可向政府信息中心寻求帮助。英国政府要求参与处理紧急事故的部门在发布消息前统一口径,而且要求他们对有关这一事故的内部讨论、推测和不同意见都予以保密,以阻止谣言产生,造成混乱。
  日本的新闻媒体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危机报道机制。以电视报道为例,日本各家电视台均以日本放送协会的自然灾害报道机制为蓝本,建立了紧急特别报道机制。日本放送协会作为政府指定的唯一公共放送机构,在其《日本放送协会防灾业务计划》中,就灾害报道的诸多事项制定了极其周密的实施细则。这个紧急报道机制包括“放送机关的特殊运作”和“节目编成”两大部分。所谓“特殊运作”是指以日本放送协会会长为首设立“灾害对策总部”,采取紧急措施(制作播出设备的调配、通信系统保障等),恢复制作和收看常态对策等。而“节目编成”则是指发出紧急预报信息、制作播出相关新闻、解析防灾政策、安定民心教育和娱乐节目制作播出等等。近年,日本放送协会不断运用高科技手段完善紧急特别报道机制,使突发灾害报道从“结果型”转变为“预报重视型”,减少了灾害造成的损失。
   对策二:第一时间、全方位地投入报道,满足受众知情权
  在灾难报道中,专业化的媒体均着力发掘新闻素材,以敏锐的触角,从不同角度入手,力争多侧面地为受众呈现出一个全景式的灾难现场。报道涵盖了救生常识、灾情、赈灾救援、灾后重建、评论分析等各个方面,毫不夸张地说,人们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到关于灾难的任何一类信息。再从各类新闻报道的题材角度看,除了一般性的灾情速递、救援情况等叙述性报道外,很多媒体记者独辟蹊径,不做简单的数字的堆积,撇开对惨状的直接描绘,而是从个体、家庭、伦理等不同的视角展开报道。
   对策三:掌握报道的平衡技巧,增强可信度
西方媒体在灾难报道中很注重掌握平衡技巧。所谓平衡的技巧就是控制传播内容,达到预期效果。要控制传播内容,就要有明确的报道主题和报道基调。这就要求记者以高度的责任感和过硬的采访技巧进行深入现场的新闻调查,要求编辑严格把关。更重要的是,新闻报道要本着全面反映事实全貌的原则,注意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展开,报道不同的观点和声音,而不是以偏概全,甚至“一面倒”。平衡的方法和多元的角度也可以造就客观报道,使公众从中感觉到信息的真实性。在日益多元化的世界里,只有一种声音和“一边倒”的报道,无论它有多么真实和公正,都难以使公众信服和接受。
  以《纽约时报》为例,它的头版文章多采用宏观的、全景式的角度,内容多为揭露性报道。比如飓风给城市和市民带来的损害;迟缓的政府救援行动;种族及贫富问题等。但是为了体现平衡,它推出的飓风专版则着重于精神的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等体现美好的内容。如头版有对政府救援不力的批评,但专版会有一篇文章讲救援的积极方面。再如头版报道受灾者的精神苦痛,但在专版中会有一组图片,讲述劫后余生的人们快乐的生活。
   对策四:体现“以人为本”的情感倾向
  灾难报道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就是体现人文关怀。在悲剧和灾难中人是最脆弱的时候,最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关怀,从而帮助受害者获得新的希望,重树生活的信心。
人文关怀,从伦理学角度来看,主要是指对人的价值、人的个性、人的尊严、人的地位、人的发展与人的自由的关注、看护和尊重。灾难报道体现人文关怀,就要求媒体关注灾难中的人以及人的生存状况,在直面悲剧的同时,从人性角度审视灾难,关注灾难中的人的行为、困境及精神状态。灾难事件中的人文关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注灾难事件中的生命个体,尤其是困难群体,关注老人妇女儿童等,展示他们的悲苦和恐惧,引发人们的同情和关注,进而打动读者;二是弘扬灾难中人性善良的一面,批判人性中的丑恶残酷和冷漠;三是社会和政府的行动方面,提供人性化的救助信息、服务信息。
  印度洋海啸是人类在21世纪遇到的第一场巨大的自然灾害,造成近30万人死亡,其中绝大多数为当地居民,他们在海啸来临时遭遇了怎样惊心动魄的劫难,今后又将如何继续生活等等都是人们关心的问题。因此很多新闻媒体都重点报道了这次海啸危机中人物的命运。在这样的报道中,受众感受到的是新闻媒体对于不幸遇难者的深切同情和对幸存者的积极抚慰。
   对策五:主流媒体与“市民记者”通力合作
  印度洋海啸现场目击者借助现代个人传播技术,以文字、照片和录像等形式迅速向全世界传播了大量重要的新闻讯息。人类第一次由普通人和随后加入其中的专业记者一道,完成了对这一重大新闻事件的强力报道。
  新加坡《海峡时报》刊登了第一篇完全通过电话传输的目击文章,而泰国、印度尼西亚和印度的报纸则首先报道了灾区救援行动不足的事实。关于这场灾难的最具震撼力、最引人注目的视频记录均来自游客和当地人,一些游客用家用DV拍摄的海啸来袭的景象都免费提供给很多媒体采用,没有人想通过这场灾难赚钱。例如:游客拍摄的海啸片段很具有代表性,画面上,人们表情惊恐,四散奔逃。洪水像泥浆一样滚动着向前涌,房屋被吞噬,墙壁倒塌,一辆刚刚开到街中心的汽车还来不及转弯就被掀翻了。镜头下方,两个印尼儿童满脸泪水,声音嘶哑地号叫。许多主流媒体意识到这次海啸中“市民记者”的巨大作用,积极主动地抓住了与他们通力合作的机会。BBC 网上新闻堪称这方面的高手。他们开辟了“目击者的故事”、“来自幸存者的照片”、“来自幸存者的录像” 、“寻找失踪的亲人”等栏目,约收到5万封“第一人称叙述”的电子邮件,留言板的访客高达40万。英国的《卫报》将全世界博客网上最佳的文章编辑成“来自幸存者的特别报道”。美国的《纽约时报》也率先报道了海啸博客网站的情况。
来源:浙江新闻

附件:
主办单位:天津市国防动员办公室      承办单位:天津市国动办机关党办
版权所有:本站所有版权归天津市国防动员办公室所有    通讯地址:天津市东丽区昆带山路3号
邮政编码:300162      联系电话:02224698751
网站标示码:1200000016 津ICP备:19000982号-2 公安 津公安网备案12011002025017号
主办单位:天津市国防动员办公室   承办单位:天津市国动办机关党办
版权所有:本站所有版权归天津市国防动员办公室所有   通讯地址:天津市东丽区昆带山路3号
邮政编码:300162   联系电话:02224698751
网站标示码:1200000016 津ICP备:19000982号-2 公安 津公安网备案12011002025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