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民防(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1939年-1945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轰炸机迅速发展,空袭作战理论蓬勃兴起,为尔后大规模空袭作战奠定了物质、组织和理论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交战双方都毫无顾忌地把城市居民和工业设施当作靶子,大肆轰炸、破坏。比较典型的空袭有:德国对英苏轰炸,美、英、苏对德国轰炸,美国对日轰炸。使用的兵器既有各种轰炸机、强击机,也有v-1、v-2导弹,1945年8月美国还使了两枚原子弹对日本广岛、长崎进行了核打击。交战各方共投入飞机上万架,总投弹量达500余万吨。
面对城市和平民遭受的严重空袭毁伤,交战各国都采取了观察、警报、隐蔽、构筑防空壕(洞)、抢险抢救、消防灭火等民防救助措施。由于各交战国及各城市对民防重视不同,防护效果和损失程度也有很大不同。英国虽然遭受德国空袭时间最长,但其非常重视民防,损失也相对较小 。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