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_icon2weixin.png 微信 rfbwexinewm.jpg head-wb.png 微博      无障碍版      简体   |   繁体 长者模式
背景图
IE版本小于9,为了不影响您的浏览效果,请升级IE版本! x
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国防动员知识

培养公民灾害意识 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来源:本网采编 发布时间:2008-10-06 14:45
  灾害是与人类共存的、不可避免的自然现象。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有效防御与减轻自然灾害给人类社会造成的损失和危害,保障民众公共安全,已成为国际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台风、地震、洪水等突发性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据统计,一般年份全国受灾害影响的人口约2亿人,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0亿元。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培养公民灾害意识,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能力,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基本要求,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培养公民的灾害意识,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载体,强化防灾减灾宣传教育,组织开展不同灾害情况下的救灾演习。重点抓好灾前、临灾和灾后三个时段三种情况下的教育,不断提高社会民众防灾避灾、自救互救、自我保护能力和应对各种灾害的心理承受能力。
  培养公民灾害意识,首先要对公民进行灾前教育,加强对灾害背景、灾前征兆、防灾准备的宣传和信息沟通,使公众掌握观察分析灾害宏观现象的知识,在心理上、物质上做好防灾准备。面对灾害,人们难免会产生侥幸、恐惧、盲动等消极心理和行为,自认为灾害不会发生或者可以幸免,对灾害预测、防灾等措施漠不关心或麻痹大意,不积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努力避免灾害的发生。2005年9月14日,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操场上千名新生正在军训,天空突然乌云密布,教官发号令重新集合,准备解散,队伍刚刚聚拢,闪电、响雷就迎头划过,6人随即倒地,一名军训教官和一名女生遭雷击后身亡。实际上这场悲剧完全可以避免,老师和教官应当避开雷电天气安排室内训练,即使没听天气预报,也可根据当时的天气异常现象,果断采取措施及时疏散学生。存有麻痹侥幸心理,缺乏科学的防灾意识和自我保护知识是酿成这场灾难的主要原因。
  其次,强化公众的临灾教育,使公众面对灾害能够保持清醒和冷静,理智的应对各种灾害,熟练掌握应急演练预案,采取科学的自救互救措施,也能为最大程度地减轻灾害损失提供积极的组织保障。美国9.11事件,纽约世贸大厦的死亡人数比预计的要少得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众人普遍具备较强的防灾避险意识,能够主动采取自救互救措施。在飞机撞击1号楼后,保安立即通知和组织人员疏散,每个人得到一个口罩、一条湿毛巾和两瓶矿泉水。几乎所有人都听从指挥,按顺序步行下楼。虽然救生楼梯很窄,仅容两个大人勉强通过,但是逃生的人们还是自动排成一行往下走,留出通道让消防队员迎头而上。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人们保持了冷静和正确应对,相互鼓励、相互搀扶,为保护自身生命安全争取了时间和机会。如果现场发生骚乱,人们争先恐后地逃命,容易出现盲目跳楼、拥挤踩伤、压死、堵塞救生楼梯等混乱现象,必然会造成更大的灾难,后果不堪设想。
  培养公民灾害意识,还要对公民进行灾后教育,稳定受灾民众的心理状态,保证灾后正常的救灾救援和社会秩序,防止可能出现的各种失控现象。2007年入夏以来,广东河源市和平县长塘镇因暴雨发生多次山体滑坡,灾情发生后,当地政府紧急出动,组织部队、教育部门、保险部门、建设部门赶赴现场,进行救援及灾后教育,安抚民心,供给物品,保险理赔,建设房屋,不仅极大地激励了灾区民众自救互救的决心,而且还安定了受灾民众的急躁情绪,致使受灾当地基础设施迅速恢复,商店经营正常,银行秩序井然,未发生一起哄抢、骚乱事件,以往实践证明,当人们面对事先没有预料到的突发性灾害,尤其是陷入危险处境,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时,在不了解灾情和灾害发展趋势的情况下,人们会在一定程度上失去自我控制能力,容易发生冲动行为,造成救灾秩序混乱,影响社会的稳定。所以,灾难发生后,应及时帮助遇难者、受害者家属和相关人员,排解忧虑和悲伤,消除恐惧与不安,从悲哀中解脱出来,弥合心理上的创伤,以积极的心态构建新的生活,恢复生产,重建家园。
  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增强民众的灾害意识和忧患意识,居安思危,防患未然,是推进安全文化、预防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先进文化的基本要求。实践证明,具有防灾减灾意识,掌握防灾减灾知识的公民,其行为选择往往具有理智性和科学性,能够自我保护,也能够保护他人;而不了解防灾减灾知识的公民,其行为选择容易具有盲目性,面对突发事件,惊慌失措,不能科学应对。因此,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应当引起各级政府及社会各方面的高度关注,把其作为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抓实抓好,抓出成效。
   (瑞杉摘自防灾博览)
附件:
主办单位:天津市国防动员办公室      承办单位:天津市国动办机关党办
版权所有:本站所有版权归天津市国防动员办公室所有    通讯地址:天津市东丽区昆带山路3号
邮政编码:300162      联系电话:02224698751
网站标示码:1200000016 津ICP备:19000982号-2 公安 津公安网备案12011002025017号
主办单位:天津市国防动员办公室   承办单位:天津市国动办机关党办
版权所有:本站所有版权归天津市国防动员办公室所有   通讯地址:天津市东丽区昆带山路3号
邮政编码:300162   联系电话:02224698751
网站标示码:1200000016 津ICP备:19000982号-2 公安 津公安网备案12011002025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