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人防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与管理研究
我国的青年志愿者行动,已经得到广大青年的积极参与,并成为具有极高知名度的群众性公益活动。大学生拥有专业知识技能和较高文化素质,逐渐成为青年志愿者中的主体力量。从个人角度来讲,志愿者行动满足了青年们实现自我和奉献社会的人生追求,从社会角度讲,这为解决当前所存在的社会问题提供了一个有力渠道和有帮助的力量。大学生志愿者组织有着不同于其他志愿者组织的特征,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人防大学生志愿者队伍是该群体中的新生力量。本文通过对省内大学人防志愿者组织及志愿活动进行调查,分析我省高校大学生人防志愿者队伍的服务与管理现状,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一、我省人防大学生志愿者队伍建设现状
截至2015年底,河北省内共有人防大学生志愿者队伍6支,志愿者1000多名,体量还比较小。如张家口市人防办在北方学院组建了一支200人的人防大学生志愿者队伍,保定市人防办在河北大学工商学院、保定学院、保定职业技术学院组建了300人的人防大学生志愿者队伍,廊坊市人防办在防灾科技学院组建了一支200人的人防大学生志愿者队伍等。队伍均依托高校地质、防灾、医护等防空防灾相关技术技能专业组建,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但规模相对较小,志愿者一般从单一专业招募,渠道较单一;普遍性不强,不能很好指导各大高校建立统一标准。
二、人防大学生志愿者队伍建设遇到的问题和实践难题
人防大学生志愿者队伍建设和普通青年志愿者队伍建设有许多相似之处,又具有其特殊性。
(一)队伍建设还缺乏顶层设计。目前,省内大学生志愿者队伍建设还处于人防部门与个别高校合作试验创立阶段,相关顶层设计还需尽快建立健全。一是缺乏统一的制度规范。全省还未制定出台统一的建设规范,对于人防大学生志愿者队伍建设标准、职能、权利等内容没有明确规范保障,从而各地在实际工作中会遇到部门协调不顺畅、建设标准层次参差不齐、志愿者队伍功能实施受挫等问题。二是没有明确的管理机构。青年志愿者队伍一般由上一级志愿者队伍管理或直接依托志愿者协会管理,由于大学生群体特殊性,人防大学生志愿者队伍可由校团委、人防志愿者总队、人防协会、青年志愿者协会等部门管理,管理归属尚不确定,可能会出现多头管理或谁都不管现象。三是缺乏相关政策支持。人防志愿者队伍需要统一配备防空防灾装备器材,定期组织志愿者知识技能培训和训练,适时组织实施人防公益活动,但经费保障、部门协调、人防公益活动与大学生社会实践关系等方面均未有相关政策支持,很大程度上,既影响队伍建设部门工作积极性,又影响大学生群体参与积极性。
(二)管理使用未形成固定机制。从各地大学生志愿者队伍管理使用经验看,管理单一化、使用形式化等问题较突出。一是志愿者进出机制不健全。正常的“新陈代谢”是队伍健康发展的保障,人防志愿者标准要高于一般青年志愿者,不但需要熟练掌握防空防灾知识技能,还要积极参与人防公益事业。目前,队伍建设招募标准不统一,招募人员水平层次不齐,教育培训不经常,考核管理疏松,队员清理标准不明确问题较为突出,甚至有些队伍仅落实在纸面上。二是志愿者实践机制不健全。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建队伍关键在于使用。各地在实践过程中,仅依靠警报试鸣日和防灾减灾日等原有活动载体开展较为集中的活动,开展发传单等简单形式宣传,与日常“五进”工作结合不深,在开创实践新载体、新平台上止步不前,不能完全发挥大学生群体活力,严重影响人防大学生志愿者队伍效能发挥。三是志愿者统一管理机制不健全。大学生志愿者队伍全省统一规划管理工作尚未实施,其中统一建档、人员流动、毕业生志愿者向地方人防志愿者队伍转接等工作机制急需建立,以防止人防志愿者队伍流失。
(三)协同发展存在诸多挑战。一是同城多校联合行动探索实践。目前,同城多校志愿者队伍实践规划尚未统一,在各校公益实践中会出现布点重复、实践功能重复、时间部署冲突等问题,存在人防公益实践效能弱化风险。二是省内异地多校综合行动探索实践。大学生群体社会实践有明显的时间限制,学习期可在学校所在地组织实施,而寒暑假及其它节假日期间,可由学生户籍地组织实施,而省内异地多校联合行动机制作为打破学籍限制的志愿者综合使用机制急需研究建立,以有效填补时间空档期。三是京津冀协同联动探索实践。随着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大局的确立,为京津冀人防大学生志愿者队伍协同联动创造了条件,同时对各地人防志愿者队伍建设工作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三省市在志愿者队伍建设管理、经验交流、资源共享及跨区联合行动等方面还有待深入研究和探索实践。
三、措施及建议
(一)完善体系建设。
1.健全组织体系。由省人防办牵头,会同团省委、省高校工委共同研究制定全省人防大学生志愿者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成立由省人防办、团省委、高校工委分管领导为成员的省级领导小组,建立起人防、团委、教育三方共建的组织机制,在省人防办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联席会议组织和相关工作推进落实。各设区市(省直管县)人防办、团市委和高等院校共同研究制订具体实施意见,成立由各设区市(省直管县)人防办、团市委和高等院校分管领导为成员的市级领导小组,在设区市(省直管县)人防办机关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联席会议组织和具体工作落实。
2.健全管理体系。省级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全省人防大学生志愿者队伍备案管理,建立全省统一标准的人防大学生志愿者管理系统,建立志愿者异地安置、毕业生志愿者安置等绿色通道。各设区市(省直管县)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全市人防大学生志愿者队伍统筹管理,建立全市人防大学生志愿者信息库,对人防大学生志愿者实行建档管理,建立志愿者异地安置、毕业生志愿者安置等绿色通道。各高校负责本校人防大学生志愿者队伍日常管理,直接负责志愿者招募、考核、建档、培训、使用等具体工作。
3.健全实践体系。省级领导小组办公室研究制定全省人防大学生志愿者公益实践总体规划,会同京津共同探索人防大学生志愿者协同实践体制机制,研究制定省内异地高校人防大学生志愿者临时流动机制,向各设区市(省直管县)配发统一制式服装、设施设备、教材等基础用品。市级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实施全市人防大学生志愿者公益实践规划,与相关部门单位和社会组织建立合作关系,打造载体丰富的日常化实践平台,结合各自实际,配发相关设施设备和教材资料等。各高校结合本校学科优势和平台资源,统筹招募管理人防大学生志愿者,制定本校人防大学生志愿者公益实践年度计划,本着素质优先、专业就近、优势互补的原则安排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公益社会实践。
(二)配套制度保障。
1.预算保障制度。省市两级级领导小组根据年度工作计划统筹预算安排,各成员单位根据承办事项分别在本单位相关业务预算中申报,预算实施可由本单位单独实施,固定资产登记在本单位实施,下拨资金需在本系统内实施,报同级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2.扶持保障制度。省市两级领导小组可根据工作需要增加永久和阶段性成员单位,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人防大学生志愿者队伍建设,建立灵活的人防大学生志愿者工作合作机制。省市两级领导小组办公室组建联合专家库和综合师资队伍,建立长期性的两级培训和咨询制度。
3.考核奖惩制度。省级领导小组每三年组织一次综合考核,对先进单位、队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领导小组办公室每年对各地工作进行一次综合督导检查。市级领导小组每年组织一次综合考核,结合工作实际,对先进单位、队伍和个人进行表彰。各高等院校结合本校工作实际适时对先进队伍和个人进行表彰。在大型专项活动和重大事件后,各级领导小组可根据管理权限对先进单位、队伍和个人进行专项表彰奖励。
4.志愿者流动管理制度。市级领导小组办公室建立人防大学生志愿者档案管理制度,对建档人防大学生志愿者提供关系转接和档案移交服务。人防大学生志愿者因毕业、升学、转校等原因需要办理志愿者关系转接时,由原高等院校征求本人意见后,将人防大学生志愿者关系和档案转交报到院校或地方志愿者队伍管理,出省或所到地没有人防志愿者队伍的,优先推荐到其他志愿者队伍,无处安置的由原高校保留其档案3年,到期后仍未办理转接的可征求本人意见后销毁,报同级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三)强化协同配合。
1.高校间加强交流。许多高校对于人防大学生志愿者队伍建设都很陌生,怎么建、怎么用、怎么管理、怎么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这一个个问题都需要在深入实践中探索经验。高等院校是人防大学生志愿者队伍的直接管理者,更肩负教育学生的神圣职责,高校间加强交流联系,不仅是各领导部门总结经验的重要基础,更是探索实践新路子的必由之路。不同高校要打破校际思维,共同研讨问题出路,共享好的经验成果,为人防大学生志愿者队伍建设凝聚业内合力,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社会公益实践和专业知识实践提供更广阔平台和更人性化的服务。
2.行业间协同实践。人防教育涵括了国防教育、法治教育、安全教育、防灾教育、道德教育等多方面内容,人防公益实践也与其密不可分,这便是人防行业与其他相关行业的共鸣点。在人防大学生志愿者队伍建设中,可以充分借鉴其他行业志愿者队伍建设先进经验,在公益实践中亦可与其协同合作,达到强强联合、相互促进效果,凝聚人防大学生志愿者队伍建设的行业合力。
3.区域间协同配合。京津冀协同发展走上日常化进程,但人防大学生志愿者队伍建设不能局限于这个小圈子里。上海世博会、广州大运会、成都科技博览会、杭州G20峰会等大型活动服务中,大学生志愿者队伍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对队伍的建设管理及使用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省人防大学生志愿者队伍建设要比肩国内先进地区,加强合作交流和跨区实践,共同积聚人防大学生志愿者队伍建设区域合力。 (转自中国人民防空网 作者:刘小龙)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