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_icon2weixin.png 微信 rfbwexinewm.jpg head-wb.png 微博      无障碍版      简体   |   繁体 长者模式
背景图
IE版本小于9,为了不影响您的浏览效果,请升级IE版本! x
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国防动员知识

鼓楼成立南京首支“人防讲师团” 进社区巡讲传播急救知识和技能

来源:本网采编 发布时间:2016-05-12 19:03

近年来,随着“人防进社区”的深化,提高了群众防空防灾的意识和观念;今年是南京“人防进社区”的第六年,如何在公众有人防意识的基础上开展工作,提升老百姓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更系统地掌握防灾减灾技能?昨天,鼓楼区启动“蓝三角”讲师团,将逐步在全区、甚至全市的社区进行“专业巡讲”。据悉,这是全市首支“人防讲师团”,全部由人防志愿者组成,他们将通过对社区居民系统性的授课,进一步传播“救在身边”的意识和技能。
 交汇点记者 王梦然 通讯员 黄莺
 首支人防讲师团取名“蓝三角”
 南京人防进社区,目前已走过6个年头,今年也是人防进社区工作第二个五年的起始之年。为了把新一轮人防进社区工作引向深入,鼓楼区人防办率先成立一支“人防讲师团”队伍,将通过对居民系统授课,进一步提升公众防灾救灾的能力。昨天,南京鼓楼“蓝三角”防空防灾志愿者讲师团的成立仪式在鼓楼区中央门街道将军庙社区举行,这也是全市首支“人防讲师团”。
 之所以叫“蓝三角”讲师团,鼓楼区人防办工作人员介绍,“蓝三角”是日内瓦公约确定的民防国际通用标志的主体,也是中国人民防空标志的组成部分之一。讲师团名“蓝三角”,旨在不忘人防精神,努力向社区、向公众传播好人防知识和理念。
 据悉,这支“讲师团”目前共有15人,师资力量主要由南京立和救灾减灾公益发展中心、驻中央门街道和将军庙社区的中小学民防老师和资深医生组成,值得一提的是,他们都是南京人防志愿者成员。记者从讲师团名册上的信息看到,讲师平均年龄在35岁左右,特长各有不同,有的擅长急救、武术搏击,还有的擅长内训、医疗、户外救援等等。
 成员大多来自减救灾社会组织
 记者在采访中留意到,讲师团绝大部分成员都是“立和救灾减灾中心”成员。成员代表谢晓春告诉记者,他们是一取得民政部门认可的社会组织,目前正式成员有27名,志愿者近3000人。
 据悉,立和救灾减灾中心缘起于南京应急救援志愿者团队,2008年汶川大地震之后,队长单志厚作为发起人,就倡议筹建专业的应急救援队。“当时的想法是,成立一支或数支专业的应急救援队,利用业余时间进行长期培训,教授救灾减灾知识以及各种应急救援技能,再从中抽调优秀者组队,建立一支长期稳固的救援队伍,并将培训后的队员回归到各个社区。”单志厚说,自己和身边一些从事户外救援的朋友,深受汶川地震的触动,觉得应该把自己的户外救援经验教给更多人,让更多人有自救、救人的能力。
 为了巩固成员“防灾减灾”的综合素质,这支团队成员从2010年起就坚持每周进行体能、技能的训练,不定期进行各种考核和户外训练已长达7年。谢晓春说,学习技能、巩固技术,就是为了学以致用,如今,通过配合人防的工作,在社区授课,大家达成了共识:向更多人传播“救在身边”的意识和技能。
 巡讲模式将推广到全市范围内
 自2012年,南京“人防进社区”就已达到100%全覆盖。鼓楼区中央门街道人防干事封旗翔告诉记者,自2011年之后,全市每个社区,每年都至少开展一次“人防教育课”、一次“人防培训课”、一次集中疏散演练。
 不过,在实施过程中,封旗翔却发现了一些问题,他提到,随着老百姓人防意识的提高,对于防灾救灾知识和技能越来越看重,需求越来越大,显然一年几次的“人防进社区”已远远不能满足居民所需。“讲课、培训的人太稀缺了。”封旗翔告诉记者,之前为社区进行培训、授课的都是辖区内的各学校人防老师,例如该街道辖区的五十中、田家炳中学等学校,学校本来就不算多,人防老师更稀缺,一所学校就一个,因此很难更多的服务基层人防需要。
 “此次通过引进"立和救灾减灾中心"这一民间组织,就能够通过规范化、系统化的教学,更好地向社区普及人防知识了。”封旗翔说,对于这一讲师团进社区授课,人防也是有要求的,讲师团每人每年2至3个课题,授课不得少于8课时。授课教材为《南京市鼓楼区居民防空防灾教育计划提纲》。
 记者从南京市人防办获悉,目前鼓楼区开展的“蓝三角”讲师团社区巡讲前期是在鼓楼区社区开展,如果效果不错,可能会将此巡讲模式推广到全市范围内。
 利用音频让居民趣味学习人防
 对于很多居民颇为关心的人防知识“授课形式”,记者了解到,今后“蓝三角”讲师团的课并不只是枯燥的“你讲我听”。讲师团首先将利用网络、声音、文本、图像等现代教学手段,让居民趣味学习人防知识;其次还将着重解决居民在应对突发事件时的“知与行”,将教课与培训、演习相结合,教会大家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需求的防灾减灾技能与知识。
 除了常规课程外,讲师团还会根据重要时段,为居民开展人防教育,增强群众的国防观念。例如,人民防空创立日、国际民防日、全国国防教育日、5.12国家防灾减灾日、12.13国家公祭日等,都是讲师团开展社区国防教育的重要节点。
 在讲师团开展的社区人防课上,居民还将会跟着讲师,观看到与人防教育相关的影片,例如战争、自然灾害等影片片段,从中引导居民增强国防意识,从容应对战争和突发性自然灾害。
 揭秘“人防讲师团”>>>
 人防志愿者由哪些人组成
 在“蓝三角讲师团”成立的现场,不少居民不太理解,讲师作为人防志愿者,是一个怎样的概念?也很好奇,人防还有哪些志愿者分布在我们城市的各个角落?他们平时都会做些怎样的工作?
 昨天,记者采访了南京市人防办相关工作人员获悉,全市人防志愿者目前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南京市民防应急救援志愿大队,约130人;二是每个社区成立的人防志愿者队伍约10-20人;三是部分高校、社会自发成立的人防志愿者组织。
 记者采访得知,这些志愿者平时大多忙着各自的本职工作,但一旦灾害发生,他们就会迅速凝聚成一股力量,相互协作配合救援。例如,南京市民防应急救援志愿大队,就一直默默地在为这座城市做着力所能及的安全保障工作。南京市人防办法规宣教处调研员王林,是南京市民防应急救援志愿大队前任大队长,他向记者介绍,这支队伍成立于2008年汶川大地震之后,成立之初的目标是向社会培养一批懂技能、会操作、能救援的志愿者队伍,平时可以向广大市民宣传防灾减灾知识,发生灾害时可以出动进行救援。
 志愿者各有什么身份
 应急救援志愿大队中队长徐刚,今年39岁,本职工作是物业管理,一直热衷于公益事业,曾做过通讯士兵的他,对于户外、救助都饱有热情,在2008年就成为大队首批志愿者。为了协助志愿者大队展开工作,徐刚在每周六、周日参加大队活动,包括前往社区,向老百姓普及应急救援包的使用方法、讲解心肺复苏操作的要求、传授急救包扎技能等。
 从事企业管理的许月,平时工作很忙,但是她依然选择加入了志愿队。“我是女人,在救援的时候,经常会遇到一些孩子,他们看到我们的时候,会感觉比较亲切、温暖。”许月还向记者介绍,普通市民家里准备一个急救包十分必要。电筒可以发出求救信号、收音机可以在地震发生时获得救援信息、食品要选择体积小保质期长的,还可以在急救包中放入保温毯、强力尼龙包等,急救包一般要放在床下边。
 民防志愿者陆金科是一家贸易公司的老总,曾自发赶赴汶川参与救援,多次的救援经历,使他总结出了一些经验。“比如面对火灾,逃生时要用水浇湿一块毛巾,捂着口鼻,防止呼吸道被灼伤;因为热空气向上跑,所以逃生时要尽量往下跑。”陆金科补充指出,如果逃生路线被火封住,应该退回室内,关闭门窗,不断向门窗浇水,并发出求救信号,千万不要盲目跳楼。(摘自:江南时报)

附件:
主办单位:天津市国防动员办公室      承办单位:天津市国动办机关党办
版权所有:本站所有版权归天津市国防动员办公室所有    通讯地址:天津市东丽区昆带山路3号
邮政编码:300162      联系电话:02224698751
网站标示码:1200000016 津ICP备:19000982号-2 公安 津公安网备案12011002025017号
主办单位:天津市国防动员办公室   承办单位:天津市国动办机关党办
版权所有:本站所有版权归天津市国防动员办公室所有   通讯地址:天津市东丽区昆带山路3号
邮政编码:300162   联系电话:02224698751
网站标示码:1200000016 津ICP备:19000982号-2 公安 津公安网备案12011002025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