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举办青少年人防短视频大赛
“预先警报长间隔,空袭警报短间隔,解除警报无间隔……”虽然重庆市每年开展防空警报试鸣,但有的市民仍然分辨不清3种警报声音,最近渝北区龙塔实验学校三年级学生王语璐提供的这一方法,让许多人眼前一亮:不用死记硬背警报鸣响秒数,便能记住3种警报声音的区别。
王语璐小朋友是在参加重庆市青少年人防短视频大赛中想出的这一分辨方法。“孩子们对于防空警报、防空洞等防护知识的学习,往往有着独特而简单的理解方法。”王语璐的班主任段春燕老师告诉记者,一场大赛下来,不少同学都和王语璐一样,能把人防常识讲得头头是道,大人们也听得津津有味。
大赛中,王语璐获得一等奖,她和另一名一等奖获得者孙宇同学成了“小网红”,两名小朋友获得网络关注量超过15万人次。从9月底到11月底,重庆市先后有1000多名孩子报送人防短视频参赛作品。作品评比中,网友参与人数超过78万人次。
“这次比赛之所以形成一定规模,一个重要原因是丰富多彩、功能多样的防空洞建筑,激起全市青少年的参与兴趣。”重庆市人防办法规与宣传教育处处长杨委介绍,重庆在抗日战争时期修筑了大量防空洞。改革开放以来,按照平战结合原则,许多老旧防空洞实现“华丽转身”:
有的装修成烟火气十足的“洞子火锅”,有的改造成传播知识的书屋,有的承载起博物馆的重任,有的串联起十几公里长的地下环道……由防空洞改造而成的重庆市人民防空宣传教育馆、轨道交通李子坝站防空洞驿站等场所,还成为山城“网红打卡点”。为此,人防部门形成了“让防空洞激发孩子好奇心”的办赛思路,引导全市青少年在走进防空洞、了解防空洞中,学习掌握防空防灾常识。
孩子们喜欢刨根问底,在拍摄人防短视频过程中提出不少疑问。比如,抗日战争时期挖了许多防空洞,为什么还会发生较场口大隧道惨案那样的悲剧;黑暗潮湿的老旧防空洞是怎样变成服务群众的多彩空间的;多年不打仗,为什么每年还要拉响防空警报?
在孩子们寻求答案的过程中,人防部门、教育部门引导他们从身边防空洞的变化中,感悟100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走过的不平凡历程,引导他们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争做国家栋梁之材,让“重庆大轰炸”的历史不再上演,让防空洞平时服务生活的功能长久释放。
短视频这一参赛形式,进一步激发起孩子们探索防空洞建筑的兴趣。比赛规定,视频画面要与解说词相一致。视频拍摄过程中,孩子们在老师、家长的带领下,走进一座座防空洞,亲手摸了大铁门,还想亲眼看看通风管;看了通风管,还想戴戴防毒面具……
“我们身边的防空洞平时服务生活、战时保护生命,有不少奥秘等待你去探索!”不少孩子通过参赛作品,向小伙伴们发出倡议。
12月上中旬,重庆市人防办将获奖作品通过网络向全市发布。《打卡重庆宝藏景点》《人防奇遇记》《英雄城市》《堡垒》等作品,以青少年特有的视角、现场感十足的画面、稚气未脱的语言,从不同侧面介绍了重庆人民防空从小到大、从单一功能拓展为综合功能的精彩故事,受到广大市民关注。
作品发布以来,重庆大轰炸惨案遗址、重庆防空洞博物馆群落、重庆市人民防空宣传教育馆等人防场馆线上、线下参观人数持续增加。
重庆市人防办领导介绍,今后,他们将在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方面动更多脑筋、下更大功夫,变“让我学”为“我要学”,推动国防教育、人防教育进入中小学校课堂。